多年来,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特别重视课程建设,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我们在以下方面成绩突出:

  一、课程体系建设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分通识教育模块、教师教育模块、学科教育模块、实践教育模块四大模块,通识教育模块又分必修和选修两个系列,学科教育模块又分专业基础、专业必修、专业选修系列1、专业选修系列2、专业选修系列3五个板块,教师教育分学科教学论与职业师资基础理论, 实践教育模块分教师教育实践,专业教育实践,综合教育实践3个系列,课程体系结构有利于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既重视师范生职业技能和基础理论,又为继续深造考研学生拓宽口径,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实现我院人才培养目标。随着学院发展,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中文专业各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经历首轮教育教学评估,研究性教学,全程实践教学几个阶段的不断改革,目前,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已成为财政部教育部的特色专业建设点,也是山西省品牌专业,“中国古代文学”学科是全省重点扶持学科,《现代汉语》、《文学概论》已先后成功申请成为全省网络资源共享课,对全省高校课程教学起着一定的示范作用。

  二、教材建设

  中文系历年来根据学院关于教材管理的若干规定,积极选用优秀教材、面向21世纪教材或国家规划教材,教材的管理选用严格执行学院有关教材编写、评估和选用制度,选用与自编相结合,突出特色与优势,组织广大教师积极开展教材研究,努力提高教材质量。所选教材具有较强的思想性、科学性和适用性,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及教学要求。目前,中文系专业学科基础课8门课全部选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十一五”规划教材,4门必修课3门选用高考出版社优秀教材和“十一五”规划教材,1门选用教师自编教材。所有专业选修课教材采用参考优秀教材和自编教材形式。建立健全学院、系两级教材管理制度,严格按照学院、系关于教材选用和编写制度的有关规定,每学期结合期中检查对照学院教材评估指标体系,对教材进行评估。目前,专业核心课全部釆用近年出版的规划教材或优秀教材或面向21世纪教材。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更新

  我系以学生为主体,实现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努力实现课堂教学模式多元化,讲授式、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等,各种教学形式,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实验教学也从课堂走出,走向校园,走向社会;毕业论文从资料整理型向问题探究型转变;考试方式从应答型考试向应用型、创作型考试转变。
  1、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加课堂信息量,拓展基础知识结构。 购置了《中国古代文学史料》、《唐风宋韵》、《中学语文教学》等许多教学课件,全系所有教师、所有课程均具备多媒体教学条件,部分教师还将讲稿、教案输入计算机,节约了时间,并与口授和板书有机地结合,突出了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提高了教学效果, 专业必修课多媒体授课课程比例达到80%以上。
  2、利用校园网查找资料,扩展师生视野,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3、精简课堂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语言学科教学论为代表的职业教育课程群积极釆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活动方式,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能力,学生参与度、积极性高涨,主体作用发挥效果良好。
  4、完善多媒体教室开放机制,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把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的提高紧密地结合起来。
  5、毕业设计(论文),要求学生有教师指导下独立自主完成,自己排版、自已打印, 既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又提高了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

  四、精品课程建设

  多年来,我们从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规格的整体目标出发, 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科特点,提出了课程体系改革的总体思路、实施计划与具体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效。我系姚勤智老师主持的《现代汉语》课程,刘淮南老师主持的《文学概论》课程先后申报成功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院级精品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也在积极准备申请。课程的精益求精,课程的进一步深化改革,成为是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重点及特色。

中文系优质课程链接


精品课系列:
  1. 现代汉语》精品资源共享课(姚勤智教授主持)                        

  2. 《现代汉语》精品课介绍

3. 《文学概论》精品资源共享课(刘淮南教授主持)          


院级重点课程
  1. 中国古代文学(石东升副教授主持)

  2. 中国现当代文学(李丹宇副教授主持)

  3. 马列文论(王君梅副教授主持)

  4. 女性文化研究(葛延峰副教授主持)


系级重点课程
  1. 语文教学论(郝瑞经副教授主持)

  2. 《庄子》研究(石东升副教授主持)


       优秀教学团队
  1. 现代汉语教学团队(院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