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动态

本系首页 > 教学工作 > 教学动态 > 正文

中文系教学改革总结

课改是常抓常新的话题,我院历来重视课堂教学改革,升本之初一直到现在,坚持多年进行教改。特别是我院第五次教学工作会议以来,全院师生对于教学和科研有了全新的认识,不仅从思想上,而且从行动上,有了全新的认识和动作。院政字〔201393号《关于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办法》文件出台以后,中文系在第一时间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领会其中的精髓,并进行了全方位部署,组织实施。教师们非常踊跃,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改革。三年来,总共有22名教师参与了课堂教学改革,包括系主任、副主任、三级教学梯队成员和教研室主任。

一、集体研讨,认清课改的实质

中文系就充分利用周二时间,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学院第五次教代会文件,特别是院政字〔201393号,认真领会在全院开展教学改革的重大意义。特别是对近些年来以及现阶段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问题以及今后的方向进行了集中研讨。大家一致认为,课堂教学的改革,最终的目的还是要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内容与形式都不能忽视,尤其是内容的改革,更容易被忽略。多年来,教师中的观念存在着一个错误的看法,即认为,教改主要是形式的改革,因此在实际操作中,主要是在形式上加强,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和手段进行教改。而在这次研讨中,充分认识到,教改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的能力,那么,形式和内容都要兼顾,有些课程更适合侧重于内容的改革,有些课程更侧重于形式的改革,那么就要注意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操作。如语言课,较多采用的是形式方面的改革,而文学课和理论课更多采用的是内容的改革。比如,我系文学概论教研室主任刘淮南教授讲授的《中国古代文论》和《文学概论》两门课都参加了教改,基于课程的实质要求,更多地进行的是内容方面的改革,而课程形式和手段又为内容的改革做了充分的铺垫。

二、集思广益,突出亮点

实际上,在学院实施教学改革开始之前,从2011年开始,中文系就确定了11门课程进行教改试验,2014年,又增加了11门课程,总体增加到了22个教师,共23门课程(刘淮南老师一个人两门课参与教改)。具体参与情况是:

参与职称:教授3人,副教授12人,讲师6人,青年教师1人。

参与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22门,专业选修课1门。

参与教研室:8个(中文系共8个教研室,全部参与)参与课程数:14个课程,同课头参与的教师较多。

参与三级梯队人员:10人次

从运行的情况来看,教改情况不一,大多数教师和课程运行正常,但也有少数课程比较滞后,找不到比较好的方法和措施来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目前的经验主要有:

(一)坚决贯彻以学生为主的理念,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努力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中国现代文学课的教学中,樊青美老师采用“话剧体验”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教改,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她在课程教学的基础上,让学生大量研读作家作品,在研读的基础上,模仿再现,编写剧本,再让学生搬上话剧舞台,充分体悟经典剧作中的情感。之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形成相关研究论文,完成理论的升华,整个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自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动了起来,较好地解决了学生不读书和少读书的尴尬局面。

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中,石东升老师尝试让学生回归传统的能力培养,如提高学生古诗词的写作能力,让学生毕业时具备初步的古诗词写作能力。而这一点在南京师范大学的古代文学教学中也实行,另外,山西省人文知识大赛的比赛项目设置中就专门有一项古诗词写作。

外国文学的教学中,曹海青老师让学生课前积极准备相应内容的综述材料,让学生去查找,课堂上让学生进行有机的交流,这样可以弥补学生普遍不读书的弊端。

现代汉语课与语言学概论课主要采用了课前提出问题,让学生充分去查找资料,课堂上积极进行自主发言,如果学生了解的教师就略讲,学生不清楚的就予以补充或详讲。这样的好处是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参与到教师的讲授当中。

(二)教材处理中将部分内容延伸到选修课中。

由于现在的人才培养方案大幅度压缩必修课的学时,因此必要的内容讲授起来感觉很困难,难以完成教学任务。部分课程将课堂上的一部分内容延伸到了选修课中。现代汉语课的修辞部分,已经延伸到选修课;写作课也准备将实用文体的写作延伸到选修课中,因为实用文体在大学生毕业后的工作还是比较实用的,因此有必要将此门课在中文系的学生中开设起来。

(三)注重课程内容改革的实质性提升

中文系在内容的更新改革方面也有一些有益的尝试。如刘淮南老师的《文学概论》和《中国古代文论》两门课,历来在内容方面就存在许多分歧,在使用的教材中也有不少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刘老师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和科研实践,对于课程内容不合理的地方进行了大胆的取舍,特别是将自己多年科研实践内容贯穿在课程始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葛延峰老师的《女性文化研究》课,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也有特色,本课程是中文系的专业选修课,后同时开设为全院跨专业选修课,本课程大胆采用了四个不同学科教师同时上课的形式,并涉及到了中文、心理、教育、法律,取得了较好效果,受到学生的欢迎。

逻辑学的教学中,教师将公考中的热门内容渗透到教学中,赢得学生的欢迎,教学效果也比较好。

三、充分发挥三级梯队成员的示范带动作用

我系的三级梯队成员比较多,省级教学名师比较多,为了能使教改具有示范带头作用,我系规定,系主任,教学副主任,三级梯队成员,省级教学名师全部参与教改,特别是省级教学名师,我们有三位,都是经验丰富的老同志,在教改方面具有优势,因此,我们利用星期二例会的时间,抽出部分时间,来进行示范教改教学,取得了较好效果。

四、尤其重视青年教师的教学

由于近年来中文系新进一批新教师,因此有必要利用此次教改的实践,让新教师也充分参与进来。我系在三级梯队成员示范课的基础上,还开展了40岁以下青年教师的赛讲评讲活动,人人上台赛讲,全体教师点评。通过此次活动,我们发现,青年教师的授课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部分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得到了大家的一直好评。甚至发现,个别年轻教师一登讲台就显示出良好的教学能力和素养,很值得深层次的打造和培养,也为后续师资队伍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及时总结研讨

在三年的教改实践中,我们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每年教学任务结束后,我们会实时组织教研室进行课改研讨,让各教研室和参与教改的老师把当年教改实践经验实时交流。规模比较大、效果特别好的是2015121日至27日召开的课改研讨会,八个教研室将本教研室的教学实践做了精彩交流。参与课改的教师都做了交流。会后,教师们一致反映,像这样的交流活动应该多开,这样的活动能够将课改经验及时传达给其他教师,能够取长补短,使大家共同提高。

六、目前存在的问题

中文系的课堂教学总体而言是不错的,但是由于传统方式主要是以教师主讲为主,而这样的方法长期没有多少实质性的改变,因此一下子探索出一条新的路子,还需要付出更多的艰辛努力。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

(一)学生读书较少,导致课程的互动性不强。文学名着所负载的厚重的社会内涵与人文精神已不再是学生的兴趣所在了,因此学生普遍不读名着,教师布置的必读书目,学生很少去积极主动地读。而是更多地将时间花费在其他娱乐性活动中,如上网、听mp3等等。直接导致在课堂上仍然以教师讲授为主。

(二)对作业布置的意义认识不同。对于布置不布置作业,老师们在课改中有了分歧。有的认为,我们在作业的布置方面下了放大的功夫,但是学生有的是应对办法。比如,让学生去找相应的综述资料,学生就去网上找,一找就是一大堆,比他自己总结的要好得多,全得多。让学生作读书笔记,督促学生去看书,学生照样是去群体抄袭。只有到考研和中选的时候,才真正地做一些作业,看一些书。但也有的老师认为,即便是上网抄,也能让学生把知识温习一遍,对他们也是有好处的,既然不能组织,就应该积极引导。

(三)课程之间的衔接还得进一步加强。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前边学期所学的知识,学生到后边学期基本忘光,教师还得重新补前边所学的内容。二是课程与课程之间的互补与渗透不是十分协调,重复的内容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予以避让。

(四)学生的学习有严重的偏科倾向。由于考研、考公务员、中选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在学习中有意偏向于实用的课程,对于考研或其他考试中不涉及的课程不予重视,导致偏科现象的出现,最终的结果是学生综合素质质量下降。

六、今后课堂改革的思路与计划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如果课堂教学能起到真正的作用,教学效果就会好得多。

我们的计划主要有:

㈠进一步开展教改的实质性探索。

尽管现在已经大规模进行了教改,但是我们还是要寻找国内外好的经验引进我们的课堂中,但是要教师首先付出更多的辛苦。引进的经验必须具有针对性,是符合中文专业的特点并能付诸实施的。

㈡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甚至可以打破师生讲台与课桌的界限,教师与学生融为一体,采用沙龙性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没有距离感,积极参与进来。

㈢采取有效方法督促学生去读书

我们在课堂上也曾给学生介绍了不少的名着书目,但是学生一下课就什么都不管了,这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我们会在今后积极探索这方面的办法,让学生能自觉地去读书,多读书,读好书。

㈣要将扶贫顶岗实习支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引进课堂,在原来的基础上更加积极地去适应基础教育的需要。如现在出现的实用文体的写作,电脑操作的基本应用,班级管理的能力等等,我们会在课堂上适当解决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