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教研室


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是中文系设立最早的教研室之一,前辈学者陈金戈、刘泽等先生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展了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奠定了忻州师范学院古代文学学科基础。狄宝心、徐翠先等教授继往开来,为学科的教学和研究拓展路径。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古代文学学科形成了求真务实、严谨敬业的优良传统。现有专任教师12人,其中博士5人,在读博士1人;副教授8人,讲师4人。陈龙为学科带头人,在山西师大兼职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

古代文学教研室为本科生开设了专业必修课《中国古代文学》《文学基础》和专业必选课《中国古典文献学》。此外,还精心打造了《唐诗艺术》《宋词研究》《<元好问集>解读》等一系列专业选修课程,既弘扬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又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科研方面,在唐宋文学、辽金元文学、宗教与文学等学术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特别是元好问等研究方向,享誉国内外。狄宝心教授多年潜心元好问研究,成果卓著。发表于《光明日报》理论版的《元好问何以认为自己能平视苏诗》一文,在学界引起广泛关注。《元好问集》被纳入中宣部“百部经典工程”。《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重点项目之一,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

古代文学教研室举办了“元好问研究”等重要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成功申报国家级课题、省部级课题多项,多次获得科研奖励。其中狄宝心教授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项课题(A类)重大项目“元好问词校注编年研究”立项,实现了全校教育部重大项目零的突破,取得我校科研项目立项的历史最好成绩。狄宝心教授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元好问词编年注解》立项并申请结项,实现了我系国家级社科基金项目零的突破。

现当代文学教研室


现当代文学教研室作为学术与教学的重要阵地,汇聚了一支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师资队伍。现有专兼职教师 10 人,其中副教授 4 人、讲师 4 人、助教 2 人;从学位层次来看,博士 1 人,硕士 9 人。教师们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宁夏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山西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多所知名高校,多元化的学缘背景为教研室注入了丰富多样的学术理念与研究方法,使得教师队伍在知识结构与学术视野上呈现出高度的合理性与互补性。在此基础上,老教师凭借深厚的教学经验与扎实的学术功底,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悉心指导中青年教师;而中青年教师则凭借敏锐的学术洞察力与旺盛的精力,迅速提升教学能力,逐渐成长为教研室的中坚力量,承担起重要的教学与科研任务。这一老中青相结合的团队架构,形成了锐意进取、充满朝气且富有凝聚力的教学科研团队,为教研室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在教学工作方面,现当代文学教研室肩负着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重任,涵盖专业必修课“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中学语文教学论”以及专业必选课“民间文学”。同时,为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与专业拓展,教研室精心开设了“美学”、“乡土文学研究”、“语文名师课例赏析”、“教师专业发展”等专业选修课程,构建起层次分明、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的课程体系。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充分证明,现当代文学教研室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上均取得了显著成效。每届毕业生中均有学生凭借扎实的专业基础与卓越的学术素养,成功考取现当代文学、民间文学专业或学科语文方向的硕士研究生,继续在学术道路上深造;而中学语文教学技能训练课程则为学生未来从事教师职业筑牢根基,使其在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中学语文教学工作,成为教育领域的优秀人才。

近年来,教研室紧扣时代脉搏,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全力聚焦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在专业知识体系构建与实践技能培养的过程中,巧妙且深入地融入思政元素,致力于探索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有效路径。经过不懈努力,“中国当代文学”课程凭借其科学的教学设计、丰富的思政内涵与显著的教学成效,成功获评院级课程思政示范课,为全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与范例。与此同时,李丹宇和张仁竞老师分别主持并获批两项山西教育厅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项目,进一步彰显了教研室在课程思政领域的研究实力与创新精神,引领着学科教学改革的方向。

在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的同时,教研室同仁秉持学术研究的严谨态度与创新精神,深耕学术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科研成果。近期,教研室教师们新近出版专著三部,这些专著不仅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更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思路。此外,教师们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多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涵盖了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诸多前沿课题与热点问题,展现了教研室在学术研究方面的深厚底蕴与强劲实力。这些科研成果不仅提升了教研室的学术知名度与影响力,也为教学内容的更新与优化提供了有力支撑,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与协同发展。

文艺理论教研室


文艺理论教研室涵盖文艺理论、外国文学、比较文学等相关学科,拥有一支高素质、富有活力的师资队伍。现有专职教师10人,其中副教授四名,讲师六名,具有博士学位的2名,具有硕士学位的8名,在读博士1名,组成了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学缘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队伍。教研室成员均在各自的研究领域有着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教研室致力于文艺理论、外国文学的教学与研究,承担着多项教学和科研项目,并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理论思维能力,深受学生好评。教研室主要承担着中文系汉语言文学、秘书学专业的外国文学、文学概论、西方文论、中国古代文论、文艺心理学、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文学批评史、比较文学概论等专业必修课的教学任务,同时结合专业特点和教研室成员的研究专长开设了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研究、比较文学、西方现代派文学、影视文学、中西戏剧比较研究等多门专业选修课,旨在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分析能力以及对文艺理论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在新文科新师范背景下,教研室努力打破学科壁垒,将文学经典研读与大数据、影视传播、心理学等学科融合,尝试开设系列前沿课程,引导学生运用大数据分析文学文本、通过新媒体平台传播文化成果,培养跨学科研究能力。同时,结合新师范建设需求,在文学核心课程中融入教育戏剧、跨文化教学案例研讨,强化师范生的教学技能与文化阐释能力。教研室始终注重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课程思政研究,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学生传授前沿的学术知识。2009年文学概论课被山西省教育厅评为省级精品课,2008年马克思主义文论课被评为忻州师范学院院级重点建设课程。2024年,韩芸华老师的《西方文论》课,参加学校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荣获“三等奖”。多年来,教研室成员始终积极向上、团结奋进,形成了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教学推动科研的良好局面,在国内各级刊物发表论文五十余篇,其中CSSCI四篇,出版专著多部。韩芸华老师的论文《重返文化研究视域中的文化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与文学>为起点》获得2024年忻州市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论文《整体性思路:政治与美学的变奏——论20世纪以来“文艺大众化”话语模式的嬗变》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心《文艺理论》全文转载,并获得山西省2023年度“百部篇工程”三等奖。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青年基金课题1项,主持并完成省级课题1项,参与省级课题多项,主持并完成院级课题2项,参与院级课题多项。荣获山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山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荣获山西省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1名,荣获忻州师范学院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优秀奖1名。

此外,教研室还经常组织教师开展学术交流,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与同行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以不断提升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同时,教研室也注重教学团队建设,通过集体备课、教学研讨等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共同进步,为推动学校的文学教育事业发挥着重要作用。

语言学教研室


中文系语言教研室作为语言学科教学与学术研究的核心阵地,组建了一支梯队合理、创新力强的师资队伍。现有专兼职教师10人,其中副教授4人、讲师4人、助教2人;从学历层次来看,博士2人,在读博士1人,硕士7人。教师毕业于北京语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山西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多元化学缘背景促使教研室融合了不同区域、院校的学术理念与研究方法,让教师群体在知识储备与学术视野上形成优势互补。在这样的基础架构下,资深教师充分发挥经验优势,通过教学研讨、听课评课等方式,对中青年教师进行全方位指导;中青年教师则以创新思维和高效执行力,快速成长为教学科研骨干,共同构建起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教学科研团队,为教研室的长远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教学建设方面,2003年“现代汉语课”获评山西省精品课程,2013年再获山西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称号。在教学工作领域,语言教研室承担着中文系汉语言文学、秘书学专业多门核心课程的教学任务,包括专业必修课“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为拓宽学生专业视野、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教研室还开设了“方言学”“音韵学”“修辞学”“词汇学”“汉字学”等专业选修课程,构建起层次清晰、内容充实、体系完备的课程体系。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语言教研室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成果方面均成绩斐然。众多毕业生凭借扎实的语言知识基础与出色的语言分析能力,成功考取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等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学术道路上不断探索。

近年来,教研室积极响应教育改革号召,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核心,全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在语言类课程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过程中,深度挖掘语言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积极探索课程思政与语言教学融合的有效路径。

在保障教学质量的同时,教研室教师始终保持对学术研究的热忱与严谨态度,在语言学领域潜心钻研,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张光明老师曾出版150万字的《忻州方言俗语大词典》。主持省级项目6项,其中2项为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市级项目1项,校级项目7项,其中1项为校级教改项目。近年来,教研室教师出版学术专著8部。此外,教师们在《语文研究》《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湖北社会科学》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多篇高质量论文,研究内容涉及语言本体研究、语言应用研究及方言研究等多个领域,彰显了教研室深厚的学术积淀与强劲的科研实力。这些科研成果不仅提升了教研室的学术影响力,也为优化教学内容、更新教学理念提供了理论支撑,有效促进了教学与科研的相互促进、协同发展。

秘书学教研室


忻州师范学院秘书学教研室成立于2016年,现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教研室现有专职教师12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讲师4人,助教6人;教师中拥有博士研究生学历2人,硕士研究生学历10人。葛延峰教授作为学科带头人,同时担任山西大学、山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并荣获“山西省三八红旗手”、“山西省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教研室多位教师也多次荣获院级“优秀教师”、“优秀党员”称号。

作为学院秘书学与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学的核心力量,本教研室承担着该专业主要课程的教学重任。自成立伊始,我们便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对专业发展的支撑作用,着力打造一支职称、学历、年龄与学缘结构优化、专业背景多元的教师团队。成员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大学、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国立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知名高校,专业背景涵盖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现代教育技术等多个领域,为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秘书以及传媒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始终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并重。教研室教师积极探索教学改革,将实践环节深度融入课程体系,近年来持续组织并指导学生参加全国性秘书专业技能大赛,屡创佳绩,充分展现了教学成效。教研室建设成果显著,已获评“院级优秀教研室”,所建设的《秘书礼仪》课程成功获批“省级一流课程”。

我们积极倡导“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理念,鼓励师生共同参与各类专业竞赛。2022年以来,秘书学专业学生在多项全国秘书技能大赛中表现优异,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在“大学生广告大赛”和“学院奖”比赛中频频斩获荣誉,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为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教研室依托秘书礼仪实训室和数字演播室等现代化实训场所,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实践操作平台,有力促进了理论知识向实践技能的高效转化。通过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我们致力于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娴熟专业技能和良好职业素养的高素质新型人才。

面向未来,忻州师范学院秘书学教研室将继续秉持严谨治学、服务社会的宗旨。在专业建设稳步发展的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校地、校企合作,拓展实习实践基地,强化产学研结合,努力在秘书学和传媒领域产出更多有影响力的教学与科研成果,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为学院发展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