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简介
中文系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学习、全面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大思政课”重要论述,深入挖掘地域文化中宝贵的教育资源,打造文化育人的载体平台和体制机制。将优秀地域文化有机融入课堂教学、科学研究、专业实践、第二课堂,打造与“大思政课”协同育人的办学特色和工作格局,为兄弟高校提供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成功经验。
本案例聚焦于中文系长期开展的“元好问研究”项目,该项目旨在挖掘忻州乡贤元好问的文学成就、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并将其运用于教学。从而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学术能力、 提升文化素养、树立文化自信。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是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地域文化融入课堂。
二、案例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一)构建完善“大思政课”协同育人体系
1.将优秀地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
首先,元好问是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文学家,其诗词作品风格多样,兼具豪放与婉约,艺术造诣极高。研究他的作品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为当代文学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与灵感;其次,元好问生活在民族交融时期,其作品反映了当时多元文化碰撞与融合,是研究金元文化的重要窗口,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义重大;再次,他的作品多有对时代变迁、社会风貌的描写,为研究金元时期历史提供了生动详实的资料,补充和印证了历史文献记载。
2.丰富教学内容
开发特色课程:基于元好问研究成果,开设《元好问诗词精读》《元好问与辽金文学》等课程,从文学赏析、历史背景等多维度深入讲解,拓宽学生知识面。
更新教材案例:将元好问研究新发现融入现有教材,如在古代文学教材中补充其作品的全新解读视角,使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二)提升学生科研能力
引导参与课题:吸收学生参与元好问相关科研课题,如文献整理、文本分析等工作,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科研方法,掌握文献检索、数据处理等技能。
组织科研活动:举办元好问研究学术讲座、研讨会,鼓励学生参与并撰写学术报告,锻炼其学术表达与思维能力。
(三)增强文化素养培育
融入文化背景:讲解元好问作品时,深入剖析金元时期社会、政治、文化背景,引导学生理解文学与文化的相互关系,提升文化感悟力。
开展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元好问相关文化场馆,开展文化调研,或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元好问文化,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意识。
三、案例的创新点
(一)文化浸润式教学
将优秀地域文化教育融入教学活动,通过讲述地方历史故事、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形式,增强本地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归属感。
(二)突破传统文学课程教学模式
课程内容创新:突破传统文学课程按朝代或文体宽泛教学的模式,聚焦元好问个体,以点带面辐射辽金文学与文化。如开设《元好问与时代精神》课程,深度挖掘其作品反映的金元易代之际的社会思潮、民族融合等,让学生从微观视角触摸历史文化脉络。
(三)采用项目式学习
教学方法创新:采用项目式学习,以元好问研究课题为驱动,学生分组完成如“元好问诗词数字化整理”“元好问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等项目,培养实践与创新能力。同时,借助新媒体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如在慕课平台开设元好问专题课程,学生线上预习,线下深入研讨。
(四)与地方文化产业紧密结合
实践教学创新:与地方文化产业紧密结合,如与“好问文化有限公司”“遗山书院”“忻州小杂粮基地”“忻州市文化馆”“忻州市博物馆”“忻州市图书馆”等单位合作,让学生参与元好问文化宣传推广活动策划与执行,或为“遗山公园”设计文化体验项目,使学生在服务地方中提升专业素养与文化传承意识。
四、改革成效及案例的推广应用效果
(一)改革成效
1. 学生知识与能力提升:通过《<元好问集>解读》等课程,学生对元好问及辽金文学理解加深,文学鉴赏与分析能力显著提高。参与科研课题,锻炼了文献检索、学术写作能力,部分学生发表相关论文。问卷调查显示,超80%学生认为对科研有更清晰认知。
2. 文化素养增强:学生对金元文化及传统文化兴趣提升,在文化实践活动中,体会到传统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如参观“元好问研究展陈馆”后,学生对传统文化传承意愿增强。
3. 教学成果涌现:教师基于研究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力争获“山西省教学成果奖”1项。课程建设成果初显,为申报省级一流课程奠定基础。
(二)推广应用效果
1. 校内示范:为校内其他专业提供跨学科融合与特色教学范例,带动历史、文化产业管理等专业开展类似教学改革,促进学科间交流与协同发展。
2. 校际交流:在区域高校教学研讨会上分享经验,多所院校借鉴课程设置与实践教学模式,推动元好问研究成果在更大范围融入教学。
3. 社会影响:学生参与地方文化传播,使元好问文化影响力扩大。“元好问读书会”及新媒体宣传吸引众多市民关注,提升了学校社会声誉与文化辐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