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机构

本系首页 > 科研工作 > 研究机构 > 正文

元好问研究中心


一、历史沿革与基本情况

1985年,全国第一次元好问研讨会在忻州召开,与会学者要求成立元好问研究会,决议由时任山西省古典文学学会会长的姚奠中先生负责筹建。姚先生遂委托时任忻州师专中文系主任的刘泽筹备,安排狄宝心负责具体事务,并开展1990年纪念元好问八百年诞辰研讨会的前期工作。基此,中文系成立了元好问研究室,狄宝心负责捜集元好问研究资料,创办了《元好问研究信息》,组织发展会员。《元好问研究信息》在海内外引起巨大反响,各省及美国、日本、韩国、台湾、香港的学者积极响应,大陆与台湾相关的学术互动也开始于此。1990年,台湾“行政院”亦组织召开纪念元好问八百年诞辰研讨会,中国社科院为强调传统文化的根在大陆,要求变更元好问研究会为中国元好问学会。是年八月纪念会在忻州隆重举行,有美国、日本的学者参加,台湾方面因政审防范要求反而未能成行。此后学会在1993年、1998年、2007年、2010年、2016年、2018年,分别在忻州、河南开封、内乡、江苏镇江召开元好问研讨会,结集、出版论文集,有力推动了元好问研究。忻州师院作为学会所在地,在《忻州师院学报》开设“元好问研究专栏”,成为学界闻名的研究阵地。忻州师范学院2000年升本后,改元好问研究室为研究所,狄宝心担任所长后,在研究基地、梯队培养、项目申请、成果出版等方面长久用力,元好问研究所成员张静、刘福燕、冯大北、段少华都先后考取博士,研究所专著也累计达20部以上,为我院省重点扶持学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本研究所已有工作基础

本研究所现有16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8人,讲师4名,助教2人,从学历看,博士10人、硕士5人。

序号

姓名

学位

职称

性别

年龄

专业

文学研究团队

1

陈龙

博士

副教授

47

古代文学专业

2

狄宝心

大学

教授

70

古代文学专业

3

王兴治

大专

研究员

77

古代文学专业

4

葛延峰

硕士

教授

53

文艺学

5

杨晓彩

博士

副教授

53

古代文学专业

6

刘福燕

博士

副教授

50

辽金文学方向

原元好问研究所专职研究人员

7

张瑞杰

博士

副教授

43

古代文学专业

8

张海峰

博士

讲师

40

语言学

9

苏晨

博士

助教

39

中国文学古今演变

10

贾军

硕士

副教授

49

古代文学专业

11

段少华

在读博士

讲师

42

古代文学专业

原元好问研究所专职研究人员

12

边咏梅

硕士

讲师

46

古代文学专业

13

刘燕芳

硕士

讲师

39

文艺学

14

冯丽蓉

硕士

助教

28

古代文学专业

历史研究团队

15

冯大北

博士

副教授

45

宗教学专业

原元好问研究所专职研究人员

16

姚腾

博士

副教授

43

宗教史专业

17

赵淑清

博士

副教授

40

历史地理专业

1、学科建设、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依托于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学科,该学科于2009年11月18日被山西省教育厅批准为省重点扶持建设学科。

2、图书情报资料:已建成省重点扶持学科网站,专设“元好问研究所”和“元好问研究展陈馆”,收藏2000余册专业纸质图书,有8台上网电脑、5台打印机、1台扫描仪等办公设备,还包括《四库全书》《中国古代文学史电子史料库》等电子资料。

3、教学与科学研究成果:现承担项目(1)2023年11月,狄宝心教授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项课题(A类)重大项目“元好问词校注编年研究”(23JDTCZ021)立项,取得科研项目立项的历史最好成绩。(2)2023年10月,狄宝心教授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元好问词编年注解》(23FZWB047)立项,取得了中文系国家级社科基金项目零的突破。

已完成项目:(1)2010年以来,获“山西省教学成果奖”2项;发表科研论文58篇(其中核心期刊以上29篇);出版有关著作6部(其中国家级出版社5部);已完成省部级课题12项。

(二)元好问研究中心现状及发展优势

1、中心研究现状

学术界对辽金元文学的深入研究,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发展迅猛,主要成果表现在:一是研究金代文学史、作家作品的论著,二是文献整理,三是诗文词曲小说各领域有影响力的论文。元好问及辽金元文学方向在狄宝心教授的带领下,取得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成就:其一,文献整理。对金代文学进行编订、辑佚、校注、整理的基础性研究。其二,现代阐释。对金代文学本体进行阐释分析,属现代人的重新解读。其三,接受研究。从读者接受的角度入手,研究文学的接受与传播是古代文学一个新的研究方向,主要有作品接受、作家接受、流派接受等。目前,发表论文58篇,其中核心期刊29篇;主持教育部等课题5项,省级课题4项,出版专著6部,获山西省百部(篇)工程二等奖3项;成功主办了两次的元好问及辽金文学学术研讨会,使忻州师范学院元好问及辽金文学研究多年来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2)元好问研究中心的发展优势

元好问研究中心的发展优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研究基础扎实,学术氛围良好。元好问的相关研究工作是从最为基础的元好问年谱做起,然后深入到对元好问作品做编年校注,这些基础性的工作,为元好问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心成员在狄宝心教授的带领下,秉承这一求实的学术精神,潜心研究,在辽金元研究这一方向,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其二,研究资料丰富,学术交流活跃。从1986年元好问学会成立以来,作为学会秘书处所在地,注重对收集与积累研究资料,建立了元好问研究资料数据库,已成为在海内外元好问研究资料最为齐全的研究基地,与夏辽金元文学研究圈建立了良好的资源共享、动态相通的关系,奠定了坚实的研究基础。

(三)元好问及辽金元文学学科的社会(含部门、地区、学院)需求分析

元好问及辽金元文学方向的社会需求很大,因为,学界对辽金元文学的研究,起步较晚,无论是在古籍整理,还是文学的阐释以及接受与传播等方面的研究,还亟待拓展和深化。在这一研究领域,还存许多研究的空白点和盲区,尚有非常大的研究空间。元好问作为金元时期的一代文宗,又是忻州文化研究的“三座大山”(五台山、阎锡山、元遗山)之一。对他的深入研究,在发展忻州地方经济、开发忻州地方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忻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元好问研究,并斥巨资重新修建了遗山祠堂、遗山墓园和遗山公园,大力开发与元好问以及金代文化有关的旅游资源,“弘扬遗山精神,传承先进文化”也是忻州市的宣传口号。其中,遗山公园是专以元好问命名的主题公园,是宣传、普及元好问文化,组织研学活动的主要阵地。再者,元代散曲的代表人物白朴出生在忻州。作为元曲四大家之一,他的《梧桐雨》《墙头马上》等作品可谓家喻户晓,影响很大。近期,忻州市交通局、旅游局的一批有识之士,正在筹划建设忻州文化旅游一条街,拟以元曲作为重点介绍对象,进行文化开发。所以说,元好问及辽金文学研究对于挖掘地方文化,发展忻州文化旅游,提升地方经济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而且市场前景广阔。

就学院而言,本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在扩大学院的知名度、提高学院的学术声誉方面会有一定的贡献。就元好问中心而言,从1986年成立元好问学会以来,我院始终是元好问学会所在地,几任会长和秘书长都来自我院,元好问学会确实做出过一定的贡献,今后还会继续。同时,本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是学院提升办学质量和层次的重要需求。当下,学院正处在落实2263发展战略,申请硕单建设的关键期,提高学院的整体学术科研水平,申请硕单建设是我们的近期目标。所以,本学科应该责无旁贷地担任起这一重任,把本学科做大做强,为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早日成为省级重点学科以及申请硕单建设贡献力量。

代表性成果及学科声誉

1.《元好问诗编年校注》

狄宝心教授的专著《元好问诗编年校注》。该成果总计150万字,中华书局于2011年1月出版,2012年11月再版,2019年3月被中华书局收入精装典藏本。所依托的项目:2006年立项的教育部社科一般项目、全国古籍整理委员会项目“元好问诗编年校注”。成果的主要内容:《元好问诗编年校注》对元好问1380首诗作了点校、注释、编年。荣获山西省2013年“百部(篇)工程”二等奖;山西省获2014年山西省第八届社科评奖二等奖。

狄宝心教授的《元好问诗编年校注》(中华书局2011 年1 月版)在学界获得良好的同行评价。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胡传志先生作了《谁是诗中疏凿手——评狄宝心<元好问诗编年校注>》(晋阳学刊.2012(1):137-139.)文章认为:忻州学者狄宝心教授对乡贤元好问情有独衷,多年潜心钻研遗山,默默耕耘,取得了为人瞩目的杰出成就。所撰《元好问年谱新编》在清人李光廷《广元遗山年谱》、今人缪钺《元遗山年谱汇纂》基础上,后出转精,对元好问生平、交游、诗词文系年作出了许多精准的考证,成为元好问和辽金元文学研究的必备图书。新近问世的《元好问诗编年校注》(中华书局2011 年1 月版,以下简称《校注》)是施国祁以来元好问诗歌研究最具标志性的整理成果。

2.《元好问编年校注》

狄宝心教授的专著《元好问文编年校注》。该成果总计120万字,由中华书局于2012年2月出版。所依托的是项目是2011年立项的教育部社科一般项目“元好问文编年校注”。成果的主要内容:对现存元好问260多篇散文点校、注释和编年。以现存最早的明李瀚本为底本,以四库本、方本等为主校本,以期简明扼要,恢复原本原貌,纠正前人失误百余处。不仅是研究元好问散文的传世之作,也与中华书局“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的其它名著并列,必将成为广大文史爱好者的基础经典读本。

以上二项成果的社会评价和社会影响:胡传志《宋金文学的交融与演进·附录读书杂记》(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版,第310页):“元好问文向无注本。忻州学人狄宝心苦心孤诣,沉潜遗山数十年,先后推出《元好问诗编年校注》、《元好问文编年校注》,嘉惠学林,厥功甚伟,二书为当下元好问诗文最佳读本。”

3.《元好问集》

2022年6月狄宝心教授《元好问集》出版,该书被纳入中宣部“百部经典工程”。《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简称《百部经典》)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重点项目之一,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中宣部委托文化和旅游部指导国家图书馆组织实施。《百部经典》采取导读、原典、注释、点评相结合的编纂体例,寻求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深度契合点。以当代眼光审视和解读古代典籍,启发读者从中汲取古人的智慧和历史的经验,借以育人、资政,更好地为今人所取、为今人所用。

4.《元好问诗歌接受史》

张静教授的专著《元好问诗歌接受史》。该成果总计48万字,由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年出版,所依托的项目是2008年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元好问诗歌接受史”。主要内容:以元好问诗歌的传播和接受为研究对象。对元好问诗集的流播情况、历代选本的选录情况、历代诗人的引用、仿效情况以及元好问诗歌的阐释热点进行具体分析,系统而完整地勾勒从金元至清代近700年中元好问诗歌接受和传播的历史轨迹。该成果荣获山西省2011年“百部(篇)工程”二等奖;山西省2012年山西省第七届社科评奖三等奖。

5.中州集校注

《中州集》是元好问编辑整理的金代诗歌总集,意在保存金源一代文献,免至湮没。由于搜罗较为完备,加以成书较早,故而成为后代编辑、整理、研究金代诗歌最为重要的参考资料。中华书局曾以民国时期武进董氏诵芬室影元本为底本,简单断句排印此书,以供当时学界亟需。但限于当时的条件,仅对照明毛晋汲古阁本,改正了一些明显的错字,未出校记,未作注释,已不适应现在学者的需求,需要进一步完善。《中州集校注》即针对此种需要而作,该书是全国高校古委会直接资助项目,以中华书局排印本为底本,以四部丛刊本、明代李瀚本、民国武进董氏诵芬室影元本为主校本,日本宫内厅藏本、光绪七年(1881)读书山房本等为参校本,同时对照以相关金人别集、总集,力图为学界提供一个接近金人稿本原貌、错讹较少、校记精要、对异文有所辨析的文本。《中州集》历来无注,女真文化又有自己的特殊性,所以研读时常遇到困难,《中州集校注》为此广泛利用今人研究成果,首作详注,为利用《中州集》提供了方便。